
12月22日,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一年中在这一天的白昼时间最短
《汉书》中说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冬至后,阳气上升,白昼渐长
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这一天是一个吉利的日子,因此值得庆贺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灯火可亲,家人闲坐
一碗饺子下肚
品尝冬至的味道和温度
长夜星光待天明,凛冬岁末迎春风
一起走进今天的主角——饺子
聊一聊“它”的故事
中华面食“国粹”——饺子
饺子,集面食菜肴于一身,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副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传承与创新,饺子已不单单是裹腹之物,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饺子,原写作“交子”,这个名称与大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有关。三十晚上守夜辞岁,人们备好肉、菜(谐音“有财”)馅料,和面擀皮包成有馅儿的食物,叫做包辞岁,午夜下锅。按旧时天干地支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为子夜。年三十子夜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之谓“更岁交子”。此时吃这种带馅的食物,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于是,人们就把这种食物叫做“交子”。因为是食品,久而久之就成为“饺子”了。
除了通称的饺子名称之外,饺子还有许多名称,如角子、馄饨、煮饽饽、馉(gǔ)饳(duò)等等。
饺子之名成于明清年间,但早在春秋中晚期的薛国就已出现,由此推算,饺子在我国的食用历史,至少也有2500余年了。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饺子作为人们心目中美好的食品,在年节食俗中发挥着比一般食品更重要的作用。除夕、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等等,伴着节气,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浓浓的仪式感传承至今。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传说和医圣张仲景有关。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的时候,赶上冬月雪花飘飘,在白河边上看到很多穷乡亲耳朵都冻烂了。到家之后,心里一直想着那些冻烂耳朵的乡亲,于是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也是在冬至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开始舍的“祛寒娇耳汤”,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吃。
文人笔墨下的饺子
一碗饺子,既是餐桌上的美食,也可以体现不同时代、社会阶层、家庭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场景。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就有关于“饺子”的随笔。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随笔中还写了自己吃过的两顿饺子,一顿是除夕在陕西宝鸡,偶遇草棚饺子馆,十二个韭菜馅儿的饺子、店主给的一把蒜瓣、外加一碗热汤,吃完满头大汗,十分满足。还有一顿顶精致的饺子,鸡汤底,黄鱼韭黄馅儿,寸许小饺,也是吃的精光。
曹雪芹笔下精美的“螃蟹炸饺”面前,贾母不屑一顾,但对刘姥姥来说恐怕见都没见过,“刘姥姥原不曾吃过这些东西,且都作的小巧,不显盘堆的,他和板儿每样吃了些,就去了半盘子”。
编辑:吴珠木其 审核: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