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古籍文献 传承中华文明
古籍,指书写或印刷与1911年以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4月24日,新城区图书馆请来内蒙古自治区
古籍专家何源景老师和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的赵一鑫老师对馆藏古籍文献进行了考察。
经过专家鉴定,新城区图书馆共发现包括刻本、石印本、拓印本在内的189册线状古籍文献,内容多为史籍,其中《池北偶談》、《东華录》均为清代较为珍贵的文献,极有可能是自治区唯一善本,属文物。专家建议,一定要按国家古籍保护要求做好防酸、防盗、防火、防虫、防水、防尘、防霉、恒温恒湿等基础性管理工作,为馆藏古籍提供一个适宜的保存环境。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新城区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仅停留在最原始的技术层面上。虽然馆藏古籍文献都有专门的书柜和专人保护,但是远远达不到防护要求,既没有专项经费,工作人员也从未参加过古籍修复技术的各级培训,至今无力对馆藏残旧破损古籍进行修补。加强对馆藏古籍的保护、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古籍文献数据目录将是图书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013年5月22日
自治区古籍专家何源景老师和呼和浩特市图书馆赵一鑫老师对馆内古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定